发布时间:2019/07/21 阅读数:647
中国青年报客户端讯(李可铖中国青年报·中国青年网记者 孟佩佩)“牛羊寄生虫病到底该如何防控?”“我的牛吃饲料很多,但是为什么不长肉?”“处理牛羊流产时,如何做好自身防护”……7月12日-19日,在西南民族大学生命科学与技术学院少数民族双语科普暨暑期文化科技卫生“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期间,困扰当地养殖户们的这些问题得到了社会实践师生团队的耐心解答。
在社会实践活动中,西南民族大学生命科学与技术学院师生一行28人走进四川凉山彝族自治州会东县、盐源县和美姑县,7天3县行程2228公里,社会实践团先后举办了8场次牛羊科学养殖与疫病防控专题培训,同时举办了双语科普讲座、走访家庭农场等活动,向走访地各族农牧民提供了技术指导和帮扶,助力民族地区“乡村振兴”和“脱贫攻坚”。
同时,为进一步了解民族地区畜牧业发展现状,师生一行实地调研牲畜交易市场、考察牛羊养殖基地等。“之前在课堂上学习了青贮饲料的相关知识,但我从未亲眼见到真正的青贮饲料。参观了青贮饲料库房,我对青贮饲料的优点及制作方法有了更深刻的了解。”实践团队员李朝莹说。
此外,在会东县和盐源县,实践团向当地捐赠了17件兽医药品和180余份肉牛预混合饲料,发放了500余份疫病防控及饲料配制科普读物,受益养殖户达180余人。
同时,在盐源县干海初级中学,师生们向该校捐赠了400余册课外读物;并在盐源县金河乡易地搬迁安置点走访了该县官地镇蔑丝箩村的8家建档立卡贫困户,并捐赠了粮油、饲料、文具及党员教师们的特殊党费等表示慰问。
据悉,此次社会实践为该院积极响应四川省“科技扶贫万里行”活动之后的举措,将科技送下乡,服务民族地区的经济发展,促进了当地养殖与疫病防控技术水平的提升,助力少数民族地区畜牧业的发展。
编辑整理:花溪杂志社编辑部 网址:www.chizizzs.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