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投稿邮箱:huaxizzs@163.com
花溪版权信息

主管单位:贵阳日报传媒集团

主办单位:贵阳日报传媒集团

编辑出版:花溪杂志编辑部

国际标准刊号:ISSN1002-686X

国内统一刊号:CN52-1010/I

语   言:中文

周   期: 旬刊

出 版 地:北京市

语  种: 中文

开  本: 大16开

投稿邮箱 :huaxizzs@163.com

新闻动态 当前位置:首页 > 新闻动态 > 正文

面对子女“慢就业”,更多家长理性对待

发布时间:2019/08/12 阅读数:579

编者按

教育部相关负责人前不久在2019届全国普通高校毕业生就业创业工作网络视频会议上透露,2019届全国普通高校毕业生834万人,比2018年增加14万人,再创新高。可喜的是,在各方面的共同努力下,目前就业进展总体平稳,就业水平与往年基本持平。

同时,在大学生就业方面,近年来也出现了一些新的趋势,据智联招聘发布的《2018年大学生就业力报告》显示,“慢就业”现象初见端倪。报告显示,在2018年应届毕业生中,选择“慢就业”的比例为6.99%。

大学生“慢就业”有多种因素,如市场需求不足、其所学专业和技能与市场需求不匹配;年轻人更多考虑自身的未来规划和就业质量,希望一步到位找到理想工作而不愿“将就”;渴望自主创业实现个人价值等等,既有环境因素,也有主观因素。而“慢就业”能为他们提供缓冲期,使之有时间充分预估自己的工作状态和生活轨迹。

但是,“慢就业”需要高昂的经济和时间成本,需要家庭具有相应的实力。对此,家长们的接受程度亦有明显的差异,甚至有人担忧,“慢就业”有可能成为“啃老”的“遮羞布”。

“慢就业”,是耶?非耶?

■ 中国妇女报·中国女网记者 陈若葵

如今,大部分高校应届毕业生已经步入职场,一些还没敲定工作岗位的毕业生也在积极行动,但仍有少数毕业生对于找工作这件事并没有紧迫感。

近年来,“慢就业”的说法在社会上流传。所谓“慢就业”,是指一些大学生毕业后既不就业也不立即继续深造,而是暂时选择游学、旅游、支教,开阔视野,重新审视自我;或在毕业后专心复习考研;或寻找适合自己的求职方向、创业考察,慢慢考虑人生道路的现象。“慢就业”现象有别于传统的毕业即就业、升学模式。

大学生“慢就业”,是因为就业压力大、理想的工作难觅,还是不愿意走入社会、自食其力?其“慢就业”是源于主动还是被动?如果家有“慢就业”的子女,父母是支持、接受,还是反对?

“90后”尝试“慢就业”

北京女生林涵(化名)去年毕业后在家复习考研,结果并不理想,她准备今年底再考一次。林涵告诉中国妇女报·中国女网记者,她曾就读于一所普通大学的历史专业,“我的学校名气和所学专业,在求职竞争中都不具有优势。”考虑再三,林涵决定跨专业考研,期望能够给自己的未来带来转机。“学会计,对我来说,很多内容需要从头学起,难度较大,所以需潜心学习。”

与林涵的被动“慢就业”相比,2018届毕业生宋润嘉(化名)则选择主动“慢就业”。他告诉记者:“去年毕业后在一家国企工作了3个月,发现自己并不适合这份工作,辞职了。我相信找到一份合适且喜欢的工作只是时间问题。”目前,他正在寻找机会。

北京某985高校女生苏烨(化名)也表示,“找一份工作并不难,难的是找到理想的工作。”苏烨说:“求职黄金季竞争很激烈,而北京户口也是一道难以跨越的门槛,我是湖北人,曾想过回武汉发展,但也有难度。我6月份毕业后就着手准备留学申请,明年去英国读研。”

据了解,也有一些大学毕业生觉得,毕业了,四处走走看看,随心所欲地生活一段时间。其中多数人希望一边打零工一边“穷游”,等自己觉得准备好了,再开始工作。

记者在采访中发现,当“90后”甚至是“95后”高校毕业生成为求职的主力军时,这样的“慢就业”概念正在逐渐被接受和实践。

格力电器有限公司招聘负责人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表示:“现在大学生找工作‘慢就业’心态凸显,一部分毕业生比较迷茫,导致不知如何选择;更多的是衣食无忧的大学生,他们关注工作环境、工作强度等,宁愿不工作,也不要一份让自己觉得压力大的工作。”

据一项调查显示,72.9%的受访者表示,周围有“慢就业”的大学生;62.4%的受访者认为,大学生选择“慢就业”是因为对未来没规划好;42.7%的受访者认为,他们不知道什么工作适合自己。

据麦可思研究院调查发现:最近5年,毕业半年后仍未就业的大学生比例逐渐增长。腾讯QQ浏览器最新发布一份毕业季大数据报告显示,52%的“95后”选择找一份稳定工作,选择“不就业”的“95后”大多集中在一线城市,其中北京比例最高,其次是上海,杭州、广州和重庆位居第三、四、五。

家长的容忍度有多大

郝韵(化名)2016年毕业后顺利被一家国有银行录取。入职后,郝韵发现自己并不喜欢柜员和大堂经理的职位,一年后辞职,2018年去美国攻读精算师专业。

郝韵的母亲张女士认为,“女儿有主见、有能力,家里也有条件供孩子选择更适合自己的发展方向。因此,支持孩子拿出一段时间自我调整,弄明白自己的真正兴趣,以退为进。我觉得‘慢就业’是一个试错的过程,人需要在试错中找到方向。”

张女士的想法,得到了一些家长的认可。根据国家统计局在上海的一项调查显示,部分应届毕业生毕业后打算在家休息或者外出游学一段时间。对于这种想法,有55.6%的受访家长表示若理由充分会支持。

不过,家长翁先生表示,真正能将“慢就业”付诸行动又能被家庭接受的,其实是为数不多的实力派,“慢就业”需要家庭支撑。经济条件优越的家庭可以由着孩子“任性”,但应给孩子设定时间段,超越这个期限,就必须去工作或深造。否则,“慢就业”有可能把他们宠成“啃老族”,实际上是毁了孩子。

翁先生的观点与国家统计局的调查不谋而合。调查显示:有60.7%的受访者表示,实现“慢就业”必须要有良好的家庭经济基础。其次,要有理解支持孩子“慢就业”的家长或家庭环境;有44.9%的受访者表示,还需要有能力承受导致“懒就业”“怕就业”后果的压力。

女儿正在北京协和医科大学攻读硕士研究生的冯女士告诉记者:“女儿是从本科直接保研的,如果她没机会深造,我是一定要求她工作的。我们家是工薪族,‘慢’不起。据我所知,用人单位在招聘员工时,首选应届生,往届生求职相对困难。我觉得,孩子该独立就必须独立。”

冯女士认为,如果现在无法适应激烈的竞争,凭什么在家里宅一两年或游山玩水后,依然毫无工作经验的你,突然就能适应竞争了?“慢”的底气从何而来?采访中,有几位家长为冯女士的观点点赞,认为这些孩子理想很丰满,现实很骨感。

多重因素使然 需加强“职业生涯教育”

据教育部数据,2017届全国普通高校毕业生795万,2018年820万,2019年834万,加上留学归国人员和往届毕业生,求职人数非常庞大。有学者认为,与其说“慢就业”是一种主动选择,不如说是当前形势驱使毕业生做出的被动选择。他们通过慢慢与社会磨合、寻找合适就业机会的方式来逐渐解决就业问题。

关于高质量就业,学术界给出的定义主要包含几个方面:工作的稳定性、工作待遇和工作环境、提升和发展机会、工作和生活的平衡度、意见表达和对话机制等。这些因素恰恰是毕业生们所注重的,也是家长们比较在乎的。“慢就业”与毕业生本人和家长对工作的期望值有一定的关系,尤其是生活条件较优越的家庭,毕业生没有生活压力,家长不希望孩子选择条件较为艰苦的岗位,也不逼迫孩子找工作,这给“慢就业”提供了土壤。

中国社会科学院人口与劳动经济研究所研究员王智勇认为,“慢就业”主体为“90后”,其中多数人的父母有实力也有意愿让子女慢慢寻找合适的就业机会、思考人生大事。因此,毕业生刚开始找工作时可能会掺杂过多的家长意愿,对工作比较挑剔。时代在发展,人们对于大学生“慢就业”模式也日益理解和接受,这使得大学生“慢就业”模式的流行有了一定的社会基础。

“‘慢就业’期间,大学毕业生有足够的时间放松、调整心态,但务必跟上社会发展节奏。”中国人民大学国学院辅导员王嘉认为,“慢就业”的时间应以一年为佳,否则,他们会习惯不就业,与“慢就业”的初衷相悖。

中国就业研究所副研究员夏青云也认为,“大学毕业生求职耽误一两年,将使他们在职场上的竞争力降低。特别是对于那些家庭没有负担的人来说,‘慢就业’可能导致他们宁愿‘啃老’,也不愿‘降格以求’进入职场”。

夏青云同时表示,“慢就业”表面上看起来与家庭经济好转和社会环境变化有关,但也反映出如今“职业生涯教育”的缺失。他建议,从初高中阶段起,学校就应强化学生对职业生涯的了解,避免出现就业选择时的迷茫。


编辑整理:花溪杂志社编辑部 网址:www.chizizzs.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