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投稿邮箱:huaxizzs@163.com
花溪版权信息

主管单位:贵阳日报传媒集团

主办单位:贵阳日报传媒集团

编辑出版:花溪杂志编辑部

国际标准刊号:ISSN1002-686X

国内统一刊号:CN52-1010/I

语   言:中文

周   期: 旬刊

出 版 地:北京市

语  种: 中文

开  本: 大16开

投稿邮箱 :huaxizzs@163.com

新闻动态 当前位置:首页 > 新闻动态 > 正文

上海两所牛校“医工交叉”造福患者

发布时间:2019/09/27 阅读数:610

中国青年报客户端上海9月26日电(中国青年报·中国青年网记者王烨捷)上海交通大学附属医学院、上海理工大学,两所定位、风格、专长完全不同的学校,能擦出什么样的火花?今天,上海理工大学和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共同发起建立“医工交叉创新研究院”和“医工交叉研究生院”,以期通过医学与工学、理学等不同学科之间的渗透和融合,共同解决医生们在临床实践中提出的真实问题,并在此过程中大力培养知识复合、有能力解决医学技术实际问题的医工交叉研究生。

利用金属3D打印技术研发多型号定制型植入器械、用我国自主研发的材料和工艺升级手术缝合针、用AI技术为医护服务体系赋能、借助光学力量打造裸眼3D临床手术显示器……在新科学新技术风起云涌的时代,如何为全国人民提供更好的医疗卫生服务,成为医工交叉创新研究院的全新使命。

中国青年报·中国青年网记者了解到,“医”“工”专家携手的“终极目标”是提高诊疗效果、缓解病人痛苦、降低治疗成本。由交大医学院的众多名医提出改进诊疗手段和医疗服务的关键问题,由上理工优秀的工程科技团队集体攻关。据悉,目前双方以需求为导向,已经启动了40个医工交叉合作项目,其中就包括如何升级国产缝合针。

手术缝合针项目是由交大医学院附属九院的医生提出的原创想法。一直以来,医生用的都是国外进口的圆形缝合针,而国产缝合针都是三角形的,容易弯折且会扯破皮肤。上理工材料学院的教师牵头攻关,仅用了2个月就拿出了国产替代方案,而且制作成本仅仅约为国外的二分之一,打破了国外长期的技术垄断局面。

中科院院士、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院长陈国强指出,现代医学的发展越来越离不开科学技术的进步与应用,生命医学的前沿研究和转化创新领域的实践越来越需要各个学科之间的交叉融合和相互合作。他期待双方的合作一方面能够聚焦重大疾病防治需求,布局一批重点项目,力争通过若干年的扎实工作,产出一些具有核心技术价值的原创性成果;另一方面能够聚焦培养有温度、有灵魂的具有医学和工学复合型能力的优秀人才,为“健康中国”“健康上海”建设打下厚实的人才资源基础。

“交大医学院以重视临床为优良,上理工以工程应用研究为办学指引。我们在医工交叉这个点上找到了最佳的契合,双方的合作必然在临床医疗科技领域形成一大批创新成果。”上海理工大学校长丁晓东也对双方的合作信心满满。

在“医工交叉研究生院”方面,记者了解到,目前已有200余名上理工研究生进入开展合作的40个项目中,并且从参与项目的医生中遴选出15名医工交叉博导和38名联合培养导师,由工科教师与医科教师通力合作,带着研究生共同攻关形成解决方案。

“我们每个项目配4至6名研究生,并且每个项目必须有1至2名研究生新生参与,让研究生从入学起就在项目中磨炼。此外,针对工科研究生新生,我们要求必须修读人体生理学、人体解剖学等医工交叉课程以及参加医学前沿领域系列讲座课程。”上理工研究生院常务副院长艾连中介绍。

工科学生也要必修医学课程,这让上理工医疗器械与食品学院的2019级研究生李虎飞感慨万千。近日他刚刚和其他96名参与医工交叉项目的新生们上完第一堂“人体解剖学”课程。在这节课上,工科生们就观看了人体手术的视频,学习了人体的骨骼系统,“充满好奇,如何能把医学这个陌生领域引入到我的所学知识中去,这是个极大的挑战。希望通过3年的学习,我能成为一个既懂医学又精通工学的人。”

记者了解到,上海理工大学和上海交大医学院在建立正式合作前,均在“医工交叉”领域有着丰富经验。


编辑整理:花溪杂志社编辑部 网址:www.chizizzs.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