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19/11/06 阅读数:512
“光盘”能够带来什么回报?在一款名为“光盘打卡”的小程序上,两次光盘就可以得到“500正能量”,既可以兑换礼品也可以捐给公益项目。
前不久,“光盘打卡”在北京召开发布会,倡导“科技向善,赋能公益”。在此之前,“光盘打卡”已经拥有10万多用户,在100余所高校中生根发芽。小程序由柳济琛团队研发,他们想通过这个小程序让“光盘”成为更多人的习惯。
中国青年报进行的一项2134名大学生参与的调查显示,80.5%的受访者认为自己和周围人剩饭的情况普遍,90.8%的受访者赞同大学生应该养成“光盘”节俭的习惯。
每次看到周围的同学倒掉吃不完的饭菜,都会引发清华大学学生柳济琛的思考。一次,他到一家餐厅吃饭时发现,只要吃完盘子里的食物,服务员就会在一张卡片上打勾。等累计到一定次数后,餐厅就会为顾客送上小礼品。他还观察到,店里的大部分顾客都“光盘”了。
这件事启发了他。“很多人都会觉得,我节约了粮食能怎么样呢?浪费的粮食也是我自己买的。”小小的奖励能够让顾客很快看到自己“光盘”的成果,激励顾客控制自己的行为。
一家餐厅的影响力毕竟有限,大数据时代,如何才能让光盘和互联网挂钩呢?必须凝聚社会力量才能改变粮食浪费现象。
很快,他做出了一套方案:通过技术识别出是否光盘,如果光盘,则会获得一定数额的现金奖励,由一些热衷于公益的企业“埋单”,并通过基金会把钱送到需要的地方。
柳济琛学的是工程管理,并不擅长互联网开发,整套构想由于缺少技术和资金的支持,始终是空中楼阁,无法落地。后来有一位企业家在看过他的方案后,决定联合其他人给项目注资300万元。
柳济琛与一位有多年互联网和人工智能开发经验的工程师组成了公司的核心创始团队。清华和北大的几名学生也加入进来。
技术研发的第一步是大规模地搜集数据。2018年,柳济琛招募了一批志愿者团队,开始在全国进行大规模的数据采样。一次,他们在山东一所大学拍学生用完餐后的盘子,食堂的阿姨刚开始很不理解,等他们解释完目的后,食堂的阿姨主动帮他们拍照,学生每天要倒掉大量的饭菜,她看到也很心疼,可又没有办法。现在有人想解决了,她觉得这是一件好事儿。
柳济琛主要在北京进行采样。他带领团队到写字楼餐厅、大酒店和企业园区的餐厅采集了1000多个样本,这1000多个样本中,基本没有人“光盘”。
在团队的共同努力下,10万个样本顺利采集完成。接下来的一步是攻克技术上的壁垒。
“最初研发出来的软件跟‘傻瓜’一样,明明有很多剩饭的盘子,会识别成‘光盘’,把摄影头对准桌子、电脑屏,它也会给出识别结果,出错率非常高。”
2018年10月,持续失败的AI识别光盘终于“有了智慧”,研发的软件对原有样本的识别准确率达到92%。
AI光盘识别是业务和识别同时处理,对系统和网络都有非常高的要求。对外发布后不久,因为大量访问一下子涌入系统,超出负荷,系统马上崩溃了。很多人质疑团队的工作能力。团队马上启动应急预案,一面修复系统,一面跟公众解释故障原因。
“那段时间,我们的技术人员经常会干到凌晨4点,有时候还需要人工值守。”经过小半年的修改完善,技术逐渐变得成熟。目前,团队已经拥有200万数据,识别精度越来越高。
为了验证产品的可行性,团队成员也邀请朋友、亲属体验产品,最初的用户大多成了小程序的“金粉”,排行榜上的第一名打卡800余次,还带动周围的人参与打卡。
团队的“野心”远远不止高校。采样过程中,团队发现,80后基本上没有“饥饿记忆”,节约意识普遍需要加强。
和其他公益一样,柳济琛团队的产品也面临“出圈”的问题。现在的用户大都是对公益有热情的大学生,他们愿意通过“光盘打卡”帮助更多的人。但是,产品一旦走向更加广阔的市场,就将面临更多不确定的风险,用户是否愿意花时间“打卡”,不同用户对“打卡”回馈的不同期待,系统的承载量等问题,都需要一一解决。
9月23日“中国农民丰收节”这天,团队设立了公益奖励金,通过用户做公益的同时能够“得利”的方式,来吸引更多人的注意,尝试让项目“出圈”。
柳济琛对项目的未来很乐观,他并没有一味追求用户量的激增,“光盘打卡就是理念的实践过程”,他想通过打卡这一行为强化人们的节约意识,一些人可能会没有耐心持续打卡,但他们只要接触了产品,就相当于接受了一次教育,而且有可能成为一个杠杆,撬动更多的人加入进来。
经过细致的思考,柳济琛决定这学期休学,全身心投入创业。对于一个项目来说,商业模式是必须的考量。“团队目前最主要的任务是扩大用户量,目前还处于融资阶段。”柳济琛说
编辑整理:花溪杂志社编辑部 网址:www.chizizzs.com
上一篇:农林学子聆听八步沙治沙造林故事
下一篇:超半数中小学生近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