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0/02/25 阅读数:619
四重考验朱慧卿/作(新华社发)
2月10日,福州教育学院附属第一小学一年级语文老师李祎在为学生网上教学录制视频。为应对新冠肺炎疫情,福州市教育部门自2月10日开始,为全市延迟开学的中小学和中职学校开设网上课堂,通过多平台线上集中教学,做到停课不停学,最大限度保障学生们的学习进度和效果。新华社记者姜克红/摄
这场来势汹汹的疫情,把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全部局限在了一个固定的空间里,“读万卷书”和“行万里路”两种相辅相成的学习方式,在这个阶段只有通过“阅读”来面对世界瞬息万变的知识。
“教”与“学”这对相互作用的教育关联和对应,必将在这场疫情中重新定位,去开启互联网时代的教育新密码。
大规模线上教育正在催化“教”与“学”的重生
因为疫情的缘故,教师和学生无法像日常课堂教学一样,在一间四方教室里完成课堂教学相互间的参与和交互。然而线上教育,历经了从个体实验到局部应用,从终端硬件到网络条件,从平台建设和社会资源,从师资培训到专业成长,可以说,对很多学校来说,已经完全具备全面开启的条件。此时停课不停学的应运而生,是国家战略部署要求,也是教师成长需求,更是加速教育趋于均衡发展的助推。
如此前所未有的全国性大规模的线上教育,在教育部的号召和全面引导下,所有的学校和老师们开始了各种各样的大展身手,有各种平台资源一夜之间全部免费开放的,有各地教育倾尽全力别出心裁的,有花式直播八仙过海各显神通的,甚至还有没有条件也要创造条件的……尽管如此,家长们似乎焦虑不减,对线上教育五花八门的评论几近淹没了教育“停课不停学”的初衷。
教育部和各级教育行政部门连续高频发声,不断引导停课不停学朝着科学有序的方向发展。为了减轻教师负担,教育部公布并推出平台教育资源,为了指导家庭教育更好助力学生学习,给家长们提出在家陪伴孩子的建议,甚至为了给孩子更好的建议和学习小妙招,官方请出在线教育专家强烈发声,以正确引导线上课堂的师生和家长行为。
尽管争论声不绝于耳,教师依然在坚持实践,尽管大众舆论导向五花八门,却恰恰说明教育正在公众的视野下,正全面开放和接受社会监督。这些不同的评论与建议正是互联网教育的丰富交互特点,在笔者看来,这一切正是线上教育全面实践的良好开局。在我们这样的一个大面积、多人口,教育发展仍旧存在不均衡发展的国家,线上教育的全面实践,一定会存在不同的,或者相同的程度不一的问题,但是这些问题的根源并不是线上教育本身,而是实施线上教育的条件和环境。
从这个角度讲,加速线上教育推进的同时,不管是硬件还是软件,不同的程度上都加速推进了教育发展趋于均衡。更重要的是,这样大规模的线上教育正在催化“教”与“学”方式的重生。促使线上教育朝着系统化、多元化、个性化的方向去发展的同时,这场有力的课堂改革背后终将带给教育更有力的发展。
线上教育的关键是“教”能否有效地促进“学”
在这场疫情里,停课不停学给教育提供了全新的课题,给教师提供了专业成长的新平台,也给了孩子们更多的可能性。无论是学校和教师,还是学生和家长,甚至是教育行政部门,都需要在这场疫情里,重新定位教育的功能与担当,重新思考课堂教学所直面的学生核心素养的达成,乃至用行动去回答好人才培养的问题。
线上教育不同于线下教育。一名老师和几十名学生身处同一间教室内的线下课堂教学,教师的呈现非常关键,对于学生的监控也目之能及,对于课堂的预设、层次脉络构建和课堂资源的选择,教师起了决定性作用。然而师生时空分离,基于媒介的线上教育,因为教师不能直观监控到学生状态,“教”不是取决于教师的呈现,而取决于“教”对于“学”的效果的检验,针对“教”是否能够有效促进学生的“学”,教师的“教”就要在众多资源和方式中去准确选择。
从“学”的效果反观“教”,“教”一定需要个性化和多元化,而不是统一的线上教育资源不加选择和思索的呈现。国家和地方教育云平台资源的提供,很大程度地减轻了教师备课的负担,给缺乏团队合作和线上教育经验的教师提供了优质的教育资源。教师可以对这些资源“拿来”就用,也可以对着这些资源借鉴使用,因为线上教育本身的开放性同时也具备广泛的选择性,即使对于教师没有提供的学习资源,学生仍旧能够通过其他渠道得到。
教师呈现课堂教学的过程和内容,通过网络和直播系统等平台,单纯地认为在线教学就是让教师在网上讲课堂内容,并不是对线上教育的本质理解,而这样的直播也只是把线下课堂搬到了线上。因为时空的分离,这样的线上直播反倒不具备线下的优势,致使这样的线上教育课堂角色缺位,也就是对学生学习的监控、帮助和支持,尤其是对于年龄较小、自控能力较弱的学生,家长的陪伴暂时尤其不可缺少。既然教的行为是否有效地促进学的行为是线上教育的关键所在,教师就要抓住“教”与“学”的相互作用的成效。
笔者赞成有条件的学校和教师要针对学习资源进行充分的再备课,“学习在窗外,他人是教师,世界即教材”是互联网教育的本质,也是学习的开放性和构建终身学习体系的前提。教师的“教”要立足在对学习资源的二次备课,甚至三次备课的基础上,对平台资源进行再整合。信手拈来唾手可得的窗外教育资源,让课堂教学变得更具有吸引力,分成若干小的篇章和环节,有教有学有演有说,有交流有分享,有展示有评价,能够让学的效果更容易测评。通过“教”去调动、去促进、去引发学生的“学”,因为学生的“学”才是在线教育的中心。
学生学会自主学习是线上教育最核心的本质
教师对于“教”的方式内容的选择,取决于学生“学”的情感与逻辑,那么教师的“教”就要着力在在线教育中阅读、自主练习和交流评价3个部分的核心——学生身上。以学生熟悉的面孔与声音形式,是为了促进学生与教师的交互,提供有现实意义有挑战性的教育资源,是为了促进学生与资源的交互,而联系与评价则是为了促进学生与同伴的学习交互。三种交互模式相互促进,也能够相互弥补。
任何事情,“想”和“做”都是两回事,线上教育也同样。纵然计划得再完美,也要看实践以后的最终结果,尤其是学习这样的终身重要能力,需要在行动中去检验。小学生的学习,尤其需要不只停留在知识理论上,而是要在生活实践中得以实现。
孩子们要面对的学习资源的丰富性,除了那些厚厚的书本,更多的是现阶段那些新鲜的、带着浓浓的存在意义的大量信息。而家国情怀、自主学习和创新能力都是核心素养的组成部分,立德树人,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育人目标,要想得到全面落实,需要引导好帮助好支持好孩子学习运动思维等一切学习活动,师生、生生、家长与学生之间的交流评价,是线上学习不可或缺的方式。
“停课不停学”的线上教育,学生在班级和小组中平行教育影响变得十分重要,这样的学习班级架构和班级架构下的小组组织是不可缺少的,可以更详尽地组织分工,保证人人有分工人人有责任,以促进学生之间的相互关注与评价。
线上教育最核心的本质是学生学会自主学习,学生需要通过不断学习探索,爱上学习,学会学习,体验到学习的美好。在开放的教育资源和网络学习平台上,通过自主选择学习资源,透过观察、操作、体验,用自己的实践获得新的学习感受,并且能够通过分享学习感受,获得来自同学、教师和家长的评价跟进,达到自主学习的成功体验。
这场疫情带来了一场彻头彻尾的课堂改革
线上教育对于教师素质提升要求更高,教师的工作量不一定会增加,但绝对不会减少。同时因为线上教育的新环境的影响,势必会带来教育过程中新的角色服务和新的教学任务的诞生,意味着教师需要为学生的在家上学提供更为精准的辅导。教师不仅需要提升课堂教学的能力,更需要提升信息技术的运用能力,多种平台资源的整合能力,家庭教育的指导能力,以及团队协作的能力。
从本质上说,这场疫情带来了一场彻头彻尾的课堂改革。不管是从教育环境,还是教育方式,不管是学生学习,还是教师的教学,不管是学校教育,还是家庭教育,都把我们带到了不得不重新定位教育、重新定位课堂、重新定位学习的新地带,我们必须主动迎接,勇敢面对,才能够在实践中真正获得成长。
教育现代化的核心来自人的现代化,现代化的教育理念,以学为中心,构建终身学习的社会体系是根本。5G时代、互联网+、人工智能、“BAT”等多元平台在生活中的广泛运用,无一不给新的教育改革吹响了号角。只是因为这场疫情,一切不约而同地来到面前,不能等待,唯有行动。
未来教育中,自主学习和团队协作是至关重要的能力。如在线教学一样,团队协作是它的作业特点,需要多角色共同完成,这样的课程改革本身就是一个团队项目作业。一个从课程的规划开始,顶层设计和分工合作,再到课程实施的具体措施实践,最后到课程评价的交流分享,需要设计、有实施、有评价,更需要有专业人士、有教师、有管理团队、技术支持,有教学设计人员。
师资力量强大,具有一定规模的学校可以率先进入在线教育课堂研究中,而对于规模相对较小、专业支持不足的学校,可以和其他学校合作研究,开放资源共享改革成果,一定会对教师团队建设有更大更好的促进作用。
在社会变革快速发展的新时代,在构建全民终身学习的城乡生活新方式中,在线教育势必是教育的必经之路,也势必会撞击影响疫情过后教育发展的新选择。
一场疫情给教育提供了发展的新契机。这样大规模的在线教育实践,需要什么样的规划设计?需要什么样的技术支持?需要什么样的教师能力?学习需要以怎样的方式出现?学生需要迅速具备哪几种的能力?家庭需要提供哪些样的环境?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需要怎样的教育实践?这样的教育实践将呈现怎样的社会主义中国特色?……这样的在线教育的规律,都是值得研究的重要内容。
停课不停学,“教”与“学”在这场疫情里的重新定位,是认识线上教育现实意义的前提,是“教”的行为重新选择的佐证,是“学”的行为不断构建的基础,是教师在“教”与“学”的行动中不断反思、不断成长的坚定。
(作者为洛阳市实验小学党委书记、校长)
编者:我们希望这里是真正的圆桌会议,尽量接近理性,尽量远离口水,尽量富于建设性,谈论那些从胎教开始就争论不休的教育问题。为此,我们拉出一张“教育圆桌”。
jiaoyuyuanzhuo@sina.cn,等你发言。
编辑整理:花溪杂志社编辑部 网址:www.chizizzs.com
上一篇:北京新高考“模拟考”下周举行